联中的“山中避雨”对“乡下采风”,便是用了借对的手法,“采风”,一般是指新闻、艺术工作者到乡间去搜集、发掘资料,探究民间艺术;而避雨对采风,可谓是有点“风马牛”的。同样,“北斗”与“东坡”也是貌合神离的一对。但到探究联意的时候,这对却又可以成联,因为半边竹笠寄东坡,是有典可稽的,正是东坡居士体察民情的一段动人故事,遥寄东坡,正好与采风相互呼应。
[编辑本段]【无情对结构问题】
可以说,无情对中的确常会因为偷换逻辑、借对等种种方法导致结构上的不同,但这点并不是绝对的。有此现象,但不是普遍或必须存在的,于是我们便不能说这是本质特性。《对联》杂志2002.10月版里面也有一篇题为《无情对与借对》的文章,里面主要是从借对手法的角度去分析无情对,大体上包括:从形式分有:借义、借音,从类别分有借对使上下相差甚远而成对的、借对使结构不同而成对的、借对使词性不同而成对的、借对组合音节少的词与音节多的词巧妙成对的等等。
用我们常用的词语来说,就是导致产生歧义、导致结构不同、导致词性不同、导致节奏不同。然而上述四种(或者更多)之中,除了第一种是无情对必须具备和产生的效果之外,其他三种都只是由于借对的原因而产生的与一般对联要求的不一致,或许可以这样说,是一种隶属于借对前提下产生的改变,而不能被认定为一种本质特性。
附一:
另外一个说法:出句尽量无歧义。
比如黄花与绿帽则出句应为黄花,若出句为有歧义的绿帽则无情之趣尽失。
附二:余德泉所著《对联通·(四)无情对》对无情对的论述:
有一种所谓无情对,用《清稗类钞·流水联》中的话来说,就是“对联仅对字面,而命意绝不相同者”,古人亦称为“流水联”,而与通常将一句话分成两半说的所谓“流水对”即串对有别。这种对联,只求上下联的平仄与对仗相合,而不管内容上有无联系。看该条所举的例子:
对联仅对字面,而命意绝不相同者,世所谓流水联者是也。如:
木已半枯休纵斧;
果然一点不相干。
“干”对“斧”,以虚字作实字解矣,工绝。又有一联曰:
杨三已死无京丑;
李二先生是汉奸。
以“先生”对“已死”,至工。又:
春眠末觉花心动;夏礼能言杞足征。
欲解牢愁须纵酒;兴观群怨不离诗。
亦工。又光绪时,天津富翁某尝自拟上联,嘱人对之,句曰:
三径渐荒鸿印雪;
两江总督鹿传霖。 ww.zhlzw.com 中华勵志網 无情对大全 所谓的无情对又名羊角对,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。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,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。还规定即兴属对,不能拖时间;比如上联:五月黄梅天。下联:三星白兰地。其中字字相对,而且上联指天气,下联指酒名,互不相干,是无情对的典范。 上联:花已半寻休纵斧。
下联:果然一点不相干。
下联:萧何三计定安刘。
此联为【清】张之洞所作。上联为当时所传吟一时的名句,下联为张之洞所对。为一俗语。尤其下联的意思象是解释无情对的妙处一样,其中字对字,且意思各不相干,实为天衣无缝。另一下联为其幕僚所对。其中萧和花都是植物,计和寻都是量词,刘和斧都是古代兵器的名称,所以也是无情对,一个无情对有两个下联实属难得。 上联:色难。
下联:容易。
此联相传为【明】世祖和解缙所对。世祖曾言:“有一联‘色难’着实难对。”解缙应口而答:“容易。”过了很久,世祖还不见解缙对上,于是问:“爱卿不是说容易吗?怎么现在还没对上?”解缙说:“臣方才不是已经对上了吗。”原来那‘容易’就是下联。世祖连声称妙。 上联:观音。www.zhlzw.com 中华勵志網
下联:流火。
【清】时,有位吴学土,幼年时聪明过人。一次,他祖父带他到观音大上面前,祖父出一短联云:观音。吴学士对:流火。他祖父问他为何这样对,他说:“音不可观而观,火不可流而流,取义相似而对。”意思是说,音只能听,而不能观,“观、音”放在一起可以讲得通;火只能燃,而不能流,“流、火”放在一起,自然民说得过去。下联出自《诗经》七月流火。此对句真是妙趣横生,不可多得。
|